7月15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如期交卷。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上半年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整体上看,上半年面临外部经贸环境剧烈波动带来的重大冲击,宏观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偏强增长态势,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保持较快增长,宏观经济呈现稳中偏强、稳中向好势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今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激增、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国内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促消费、扩投资效果显著。”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落地显效,同时,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宏观政策的有效合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稳’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提升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我国宏观政策正积极加强逆周期调节,构筑经济韧性底座。”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强韧性,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回旋余地大且富有活力,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合作持续积极推进,加之我国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空间,我国经济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保持合理增长。
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效果陆续显现
金融部门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5月7日,一揽子政策措施集中发布,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调降所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同时,下调政策利率至1.4%的低位,体现了货币政策支持稳经济的决心。总量方面,除了针对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外,还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
“一揽子金融政策的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去年已先后实施了几轮力度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持续显现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今年在面临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又及时推出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组合。根据7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6月份,居民消费与购房需求有所修复,信贷保持较快增长。从价格来看,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低位配资栈,1至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一揽子政策‘组合拳’体现了货币政策稳经济的决心。”有专家分析认为,央行近期的调控往往都是不同政策工具的组合,既有总量也有结构,既有数量也有价格,创造条件在面上实现更广泛的覆盖,通过利率、信贷等多种传导渠道,引导整个金融市场运行以及经济主体行为作出对应调整,各类主体普遍受益,市场预期和投资、消费信心也都得到了明显提振。
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国内实践看,加强预期管理已成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银行在稳市场稳预期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从宏观审慎角度出发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既校正、阻断风险积累,也积极支持市场平稳运行。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体现出促进市场发展、稳定社会预期的作用。下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还涉及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改革等问题,也需要宏观政策协调推进解决。
财政政策积极发力靠前发力
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态势明显。早在年初,“两新”“两重”就备足资金,包括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已安排超23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重”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力度。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同比增长4.2%。这一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0.3%),与今年全年支出增速预算数(4.4%)相近。1至5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125亿元,同比增长16%,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6.9%)。
“政府债券也是拉动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前置,一季度,净融资规模超过3.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万亿元,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较多。进入二季度,在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工作继续推进的同时,随着特别国债的启动发行,政府债净融资进度进一步加快。此外,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也出现提速迹象,5月份,新增专项债规模4432亿元,单月发行规模创今年新高,这些因素共同拉动了5月份政府债券融资较快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中近九成都是债券和贷款,尽管二者适用场景存在差异,但一定程度上能够互为替代补充,共同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短期看融资平台债务置换归还银行贷款可能会影响信贷总量,但长期看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腾挪出更多地方财力惠民生、促发展,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服务消费、新消费等领域潜力无限
上半年,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支持扩内需、促消费。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逐季提升。
有专家表示,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影响依然较大,国内经济结构也在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要更加关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其中,不少专家提示,要关注新的消费趋势。“从前期看,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效果明显,未来也要关注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提高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市场专家建议,进一步发挥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作用,着力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有学者测算,在居民可支配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2500亿元的消费增量。
此外,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已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对高品质服务的消费需求将持续上升。有市场人士分析,当前以旧换新政策补贴大多为耐用消费品,短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补贴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将逐步减弱,服务消费则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有助于推动企业提升服务消费供给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服务的需要,这也是未来宏观政策支持促消费的重要方向。”上述市场人士表示。
针对新消费热点的不断涌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我国消费结构正向服务消费转变,且趋势或更快。从消费趋势来看,健康类消费进一步增长,食品饮料可能向健康化、功能性方向发展。同时,个人兴趣消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例如配资栈,年轻消费群体或带来动漫市场的较快发展,“热门IP+文旅”“热门IP+主题公园”等也值得关注。
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