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铭创配资,网传西安夜空出现疑似飞龙的视频,再次引发国人热议这个古老的话题:中国龙是否真的存在?
我认为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思索,再作出自己的答案,没有必要强求他人与你的答案一致,毕竟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远远达不到能够合理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水平。
一、从中国的考古文物中溯源
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国至少在1万年前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揭示了其多元性。
1.西辽河流域的“中华第一龙”
辽宁查海遗址(距今约8000年)出土的石堆龙长达19.7米,以红褐色砾岩摆塑,鳞片刻画清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兴隆洼文化(约8000年前)的灰坑中,野猪头骨与陶片、石块组合成S形躯体,形成原始猪首龙形态,表明辽西地区龙崇拜与农业祈雨密切相关。
展开剩余77%来源网络
2.中原与长江流域的龙图腾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约6400年前)的蚌壳龙虎图案,与天文学四象中的苍龙、白虎对应,印证了龙与早期宇宙观的关联。安徽凌家滩遗址(5800-5300年前)的玉龙则展现长江流域的独特风格,龙首具写实特征,尾部穿孔设计体现佩戴功能。
来源网络
3.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
红山文化(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C形玉龙以墨绿岫岩玉雕琢,造型酷似甲骨文“龙”字,其工艺影响战国至汉唐玉器。
来源网络
关于更多中国考古发现的龙的文物古迹,可详见我此前发布在网络的专文《作为龙的传人,这11件国宝级“龙”文物,你知多少?何处觅?》。
二、从中国较早的古籍文献中探索
中国古代关于龙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及先秦古籍,以下按时间顺序列举相关古籍及内容:
1.甲骨文中的“龙”字(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成熟的“龙”字,其字形呈现有角、巨口、长尾的爬行动物特征。例如,部分甲骨文中“龙”字头部带有“辛”字符号,象征权威或神性,表明商人对龙已有明确的图腾崇拜。这一象形文字是现存最古老的龙文化记录,印证了龙在华夏文明中的早期地位。
来源网络
2.《周易》(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周易》乾卦中多次提及龙,如“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以龙象征天道变化与君王德行。其中“云从龙,风从虎”的记载,将龙与自然现象关联,体现了早期龙作为自然神力的象征意义。
3.《山海经》(战国至西汉,约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
该书记载了应龙、烛龙等神龙形象,如“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大荒北经》),描述其司掌战争与自然之力。提到了天神羲和、句芒等“乘两龙”,反映了龙作为神人交通工具的观念。《海外西经》中的“龙鱼陵居”,可能以鲵鱼(娃娃鱼)为原型,暗示早期龙图腾与水生生物的关联。
中国历代古籍中龙的形象兼具自然神性与人文象征,其形态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演变。早期龙主司降雨,如红山文化玉猪龙反映旱作农业的祈雨需求。商周后,龙被赋予“天命”色彩,《易经》以“飞龙在天”喻君王权威,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从汉代起,龙成为皇权象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出生时“蛟龙于其上”,首创“真龙天子”叙事。唐代《本草纲目·翼》归纳龙“九似”特征(头似驼、角似鹿等),成为后世标准形象。至明清,五爪金龙专属帝王,四爪为蟒,区分等级。
我认为:中国龙的历史文化贯穿于中华数万年的历史进程,其最终形象其实融合了先人的自然观察、艺术创造与政治智慧。无论是上述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华第一龙”古迹,还是中国古人最早的甲骨象形文字,我们的先人在远古时代很难说能直接想象、凭空创造出“龙”的形象,大概率应该是根据当时看到的类似“龙”的真身,升华、创作出后世各种龙的形象,但这些多姿多彩的龙的形象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铭创配资,我更倾向于相信:中国“龙”在古代真的存在!至于现在是否还存在,有待那些有幸遇见真龙之人为我们揭晓答案。[微风]
发布于:北京市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